找到相关内容3014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问:动物注定要死,放生的意义何在?

    世间上的众生,当然最终也必会经历死亡,而且还会再有转生。被放生的小动物,最终当然也会面对死亡。但我们修慈悲心的人,本著尽力施予无畏的精神,若能令众生少一点痛苦、多一点福乐,这也是很有意义的。最终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054377691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“恒顺众生”,的意义何在

    如本法师: 恒是以时间而论,长久不变之义,以空间而谈,不分国土,遍及无量三千,无有距离;顺是随顺度化,悲悯柔和之义。 发起恒顺众生之愿,非菩萨人不能克成,最起码亦得证成无生法忍(梵语aunt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063377746.html
  • 问:佛陀为什么奉劝我们不要杀生,意义何在

    大圣佛陀苦口婆心劝我们不要杀生,其意义有四种。 (一)杀生害命,罪业深重,不能入佛门解脱之道。 大智度论云:“诸余罪中,杀业最重。诸功德中,放生第一。” (二)杀害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073077793.html
  • 问:“结缘”和“了缘”的意义何在

    佛教只说结缘和了业,那是指结善缘了恶业,没有“了缘”的说法。  结缘的意思,是对没有善缘或善缘不足的人,使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世法的帮助和佛法 的引导,大家增长善缘,彼此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8004180409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释迦牟尼佛主张不妄语的意义何在

    如本法师 心口相违,言不称实,欺诳他人,名曰妄语。除妄语口业外,亦有三种口业:1.两舌(梵语paisunya):挑拨离间,拨弄是非,张家长、李家短。2.恶口:开口大骂,彼此口业相杀。所谓良言一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6283381278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释迦牟尼佛主张不偷盗的意义何在

    如本法师答: 不与而取他物,暗中取得,名之为偷盗(梵语adattadana)。物物有主,非分之财,求之不得犯偷盗大丧良知,非义也,不能入佛道。 若偷取、劫取、骗取、胁取、恶性赌博、经济犯罪、偷税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7/19071585147.html
  • 门肃法师答:如何在修行中不失菩提心?

    问题补充: 在修行中时,常有知众生的业苦,心想它这是自作自受,若不让其受些苦怎能明理,视而不见,后发现心里对世间生出烦不愿意理了,如此修下去,又怎能大爱众生,这不就远离菩提心了吗?(提问者:露尘) ...

    门肃法师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7/21232585165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请问师父您为什么要出家?出家动机何在?请问师父您为什么要出家?出家动机何在

    ,自始至终未曾动摇本愿力,吃了不少三宝米粮,光阴如梭,日日年年而过,深感愧对四重恩。仁者问及我出家为何?动机何在?这就是我出家为何,动机何在之略谈?阿弥陀佛! 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0561112902.html
  • 薪火千年 禅脉相传――浅论如何在新世纪弘扬佛教新禅学

    薪火千年 禅脉相传―― 浅论如何在新世纪弘扬佛教新禅学  湖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、五祖寺方丈  释见忍  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、在各个部门大力配合下、在各界朋友的大力支持下,以及在省民宗委领导及我们省佛协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,首届中国禅宗高峰论坛终于在湖北胜利地拉开了帷幕。同时,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型新佛教音乐盛典晚会,也在江城武汉隆重唱响。数百位来自世界各地的高僧大德,上百位中、港、台...

    释见忍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62951573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释‘‘理虽顿悟.事须渐修’,其意义何在

      如本法师答:佛教(梵语Buddha-sasana)贵在解行并重,理通事修,理即是道理,孕育著人生宇宙广说层面,学道著应该契悟,不能丝毫含糊,一一洞彻事理真理,使内心无惑,这是由理而顿悟,顿悟并非证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0295512058.html